- 種子專題
種子專題
2024/09/01 以認知、情緒、行為做架構,輕鬆撰寫高品質的訓練日誌

許多教練認為訓練日誌是一個促進運動學習的工具,清楚記錄訓練的週期、課表之外,在良好的架構下引導選手思考學習訓練的心得,提升自我覺察,同時培養選手的表達能力,練習檢視、反思、紀錄教練的回饋,比較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內化成屬於自己進步的養份。尤其在選手狀況不佳的時候,這一本平日積累的訓練內容都是協助自己找回成功經驗的基石之一。
對教練來說是一個能夠掌握選手狀態的媒介,每天很珍貴且重要的體驗記錄下來,透過長年的積累,看得見自己在身體、心理、技術上的提升,甚至在賽前可以盤點自己的優劣勢,和教練共同討論競賽目標。不過,在基層團隊中,許多選手在日常的訓練後,苦於身體相當疲憊,需要放鬆休息與恢復,訓練日誌經常落於形式,基層教練也無奈於選手訓練日誌的內容了無新意,現實狀況與美意背道而馳,反而增添教練選手之間的負擔。
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系吳修廷教授表示,一位好的教練是:好的事情選手會跟你說,壞的事情也會說,平常的事情也想跟你說。以下以心理學關注的3大面向結合競技運動的5大本質,提供教練選手訓練日誌的內容與架構,促進選手更有結構化地寫下訓練的感受與覺察。
心理學是一門在意個體認知歷程與行為的科學,運動心理學則是一門關注在運動情境中的人(教練、選手與家長等)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一門科學。
訓練日誌的結構可以此三個面向為依據:
1.選手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想法/觀念/價值觀/需求/期待。
例一:我認為每一次都能做到一致的動作才是優秀的運動員。
例二:(戶外運動)當風很大的時候,我會預設立場,認為自己接下來一定做不好。
例三:我覺得動作做好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想法/觀念/價值觀/需求/期待的參考句型:我認為…、我覺得…、我相信…、我希望…、我期待…。
2.選手的情緒、身體感受和腦中浮現的畫面。
例一:(技擊類)我沒摔到學妹,被大家笑,我感到好丟臉,自己很差,場面很尷尬,很想跑出去哭。
初級情緒包含喜、怒、哀、懼、驚、噁心,在日誌中可以先針對整體的訓練做情緒反應,再針對特定的訓練內容整理,記錄更詳細的情緒包含:
(一)正向的(驕傲、自豪、喜悅、安全、信任、期待)
(二)負向的(生氣、自責、難過、不甘心、糾結、丟臉、厭惡、兩難、受傷)
(三)中性的(平淡、無感、有壓力的)
除了覺察情緒的存在,再覺察身體特別明顯感受的部位,例一,我完成了我以為做不到的課表之後,感到很有成就感、相當喜悅,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例二,在測驗時,我發現教練沒在看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其他人,我感到不被關心,有點失望,身體的動力也明顯降低。例三,在跑間歇的第10趟,我很想放棄,因為覺得腿好沉重,很痛苦。
情緒/感受/腦中畫面的參考句型:我感到…、我發現…、我喜歡…、我不喜歡…。
3.選手展現的行為或不作為
例一:當我覺得動作不順的時候,我不相信自己學不會(認知),我持續探索,嘗試各種的技巧,速度再快一點,蹲低一點、更放鬆一點,手腳的配合更協調。
例二:當身體很累、很痠、很想放棄的時候,我在內心告訴自己,我想看看自己的能耐到哪裡,先忽略身體的痛苦,全力衝刺!
選手採取的行為略分成兩種:
(一)積極的行為,嘗試、好奇、探索、開放自己去請教隊友或教練、錄影看慢動作回放,不斷模擬。
(二)消極的行為,漠不關心自己的進步,放任原本的錯誤或模式,並未思考進步的方法、逃避練習不擅長的技術或體能等。
本文特別感謝專家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分享:
1.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體育學系 吳修廷教授
2.高雄市立梓官國民中學 射擊校代表隊 蔡宛蓉教練
黃鈴雯/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
文章來源:國家運動科學中心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