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專題

2024/09/12 小心,「疲勞性骨折」真的很常見!《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小心,「疲勞性骨折」真的很常見!

一個中長距離的選手來看診,教練說她小腿已經痛四個多月了,看過醫生說是肌腱發炎,但是一直吃藥打針都沒有效果,她每次練習都痛到跑步掰咖,痛到哭出來,但這個選手很堅強,上個月她忍著疼痛比賽,還是拼到了一面金牌,下個禮拜他還有一場比賽,不知道能不能比?

聽完這一段描述,我用超音波檢查了一下選手的小腿,覺得怪怪的,立馬拍了一張小腿的X光片,結果發現他的問題居然是腓骨的“疲勞性骨折”,而且看起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因為骨折的地方已經長出骨痂了,而且已經癒合了,照這個情況推論起來,四個月前就是骨折發生的時候,也就因為是骨折,所以才會那麼的痛,而不是一般的肌腱發炎,然而,她這四個月來並沒有停止訓練,她就靠著意志力跟疼痛拼搏,幸好,這個故事最終的結局是好的,這位選手拼到最後,是拼到了一個金牌,而不是拼到骨折錯位去開刀。

不過,既然骨折已經癒合了,為什麼選手雖然還會感覺疼痛呢?其實,選手感受到的疼痛跟四個月前比以經是大幅下將了,只是,畢竟這四個月的訓練都是在極度的痛苦之下完成的,這已經讓她的身體自動產生了代償的現象,跑姿已經產生改變,她其實是多用其他部位的肌肉力量去分擔受傷小腿本來應該承受的力量,因此,小腿的疼痛有小部分是因為骨折後殘留的痛感,大部分則是因為小腿肌肉那麼久沒正常發力,腦袋已經不知道怎麼讓小腿正常用力了,交代了教練可以放心做一些單腳的小腿肌力訓練,喚醒因為骨折而沈睡許久的小腿肌群,慢慢的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跑姿了,而下星期的比賽,其實也是可以參加的了!

經過這樣檢查與提醒之後,教練跟選手都有一種,終於知道原因,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只不過沒想到,下星期的比賽,這位選手居然又拿了金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疲勞性骨折真的就在我們身邊,不過,疲勞性骨折有那麼難發現診斷嗎?其實,老實說,真的很難,因為選手的描述常常都不是很清楚,而且,還特別能夠忍耐疼痛,況且,有些選手還很害怕不能比賽,所以有痛都不敢明說,我自己就曾經有過一些錯過第一時間診斷出疲勞性骨折的情況,有些個案是看了幾次門診後,才驚覺疼痛的樣態不太對勁,拍X光後才發現原來是疲勞性骨折,還有一些則是因為疲勞性骨折的早期,X光與超音波都掃不出來的時候,後來做骨掃描才確認的,因此,疲勞性骨折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真的超難的!

有時候真的想都想不到,一個長跑選手的鼠蹊部疼痛,居然是股骨疲勞性骨折,一個龍舟選手胸部疼痛,居然是肋骨疲勞性骨折,一個標槍選手中背部疼痛,居然也是肋骨疲勞性骨折,一個愛跑步的上班族的腳掌看起來浮浮的,居然是蹠骨疲勞性骨折,那麼多的想不到,只能說運動員們真的是常常帶給我們驚喜啊!
不過勒,在那麼多想不到的背後,慢慢的,我們能想到的時候就更越來越多了,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小小的徵兆,那些看起來有點浮浮的又不是太腫,壓起來會痛動起來更痛,休息會好但一動沒多久又馬上更劇烈痛起來,那些看起來臉上寫著會「我很認真我會過度訓練」的捧油們,又或者臉上寫著「我真的不痛我要拼全/中/大運的選手們」,都是極度需要特別注意的對象。

寫了那麼多也是要分享一些知識性的 take home massage:
對選手來說,什麼情況有可能是疲勞性骨折,需要去看醫生呢?

1.又沒撞到但就是摸起來有點浮浮有點腫腫

2.每次休息都會好,但開始訓練後沒多久又會痛起來,而且疼痛都會比上次更嚴重

3.壓到會痛,但是動起來會更痛(不過有些骨折的位置壓不到)

4.痛的地方都是需要鍛鍊的地方

5.訓練量突然大幅度的提高之後才發生的疼痛(通常都是越接近比賽越常見)

對跑者來說,更換跑鞋或者訓練的路面都可能會增加下肢的壓力,以下整理一些相關的危險因子,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

1.突然拉高訓練強度跟訓練量,有研究指出,每周增加的跑量如果超過32km。

2.脛骨橫切面積比較小的人,也就是脛骨比較細的人。

3.小腿腿圍比較小,或者下肢肌肉量比較少的人。

4.脛骨外旋(這一點可以利用鞋墊來做緩衝與矯正,減少下肢骨的衝擊。)

5.有月經問題與骨質密度不佳的女性,提醒女性運動員與其教練要注意選手月經狀況是否正常。

依照未來會不會容易演變成位移性的骨折,或者骨折不癒合來分類疲勞性骨折的位置:

1.高危險性:跟骨,第五蹠骨,種子骨,距骨頸,舟狀骨,前側脛骨,內踝,股骨,腰椎的椎弓,髕骨

2.低危險性:恥骨,薦骨,肱骨,內側脛骨,腓骨,第二到第四蹠骨

如果是屬於低風險性的疲勞性骨折,可以保守治療,並採取二階段復健方式。

第一階段:物理治療,止痛,對負重程度與生活狀態進行調整,如果還是會覺得痛,那麼可能就得考慮要做短暫的固定

第二階段:當已經沒有疼痛之後,可以開始慢慢的增加活動量,並且繼續接受物理治療。

有一個簡單的通則,那就是花多久的時間變成無痛狀態,那麼,回到原本的狀態就需要那麼久的時間。


由凃俐雯醫師授權轉載
資料來源 :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臉書粉絲專頁


 

相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