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子專題
種子專題
2025/03/13 運動傷害到底怎麼來的?《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運動傷害到底怎麼來的? >>
運動傷害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透過以下四點自我檢視,有很多運動傷害其實是可以提早預防的喔!
(一)以前不會痛不代表就沒有問題
為什麼同樣的動作/運動以前做都不會痛,為什麼現在會痛呢?其實,除了扭傷撞傷這種急性的意外損傷之外,大多數的運動傷害都是累積性的, 因此,只要身體有一些小偏差,如果沒有修正,那麼小偏差就會累積成問題,因此,以前不痛不代表以後就一定會沒問題,也就是說,現在正在做的動作就算不會立即產生疼痛,但是做了百千次之後,也有可能會累積出問題,就像網球發球一次不會痛,發幾百次之後,肌肉開始僵硬,動作開始變形,如果再繼續下去,變形的動作就開始使關節偏離軸心,拉扯周圍的肌肉肌腱,肌腱就會開始發炎,肩膀就開始疼痛了。
因此,不要太執著于“我以前這樣做也都好好的啊!怎麼可能是那個動作或運動導致的問題”,其實,只要動作開始出現一點點偏差,累積久了就會越差越多,最後就會導致某些肌肉骨骼的損傷,一般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關節軟骨的磨損合併骨刺的生成,而以目前醫學發展的程度,軟骨磨損消失後,幾乎是不會再長回來的,因此,保護軟骨不被磨損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在疼痛發生之前,在磨損軟骨之前,就開始進行矯正,增加肌力,那麼很多問題就可以延後發生,甚至可以避免發生。
(二)恢復時間不足也會造成運動傷害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與修復的速度也會下降,所以,一樣的運動量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此外,身體恢復的速度因人而異,這跟體質,壓力,睡眠還有營養狀態有關,所以,如果即使是中年人,但是,工作壓力很大,睡眠差,飲食不規律且不均衡,那麼,可能恢復速度也可能比老年人還差。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恢復的速度呢?因為,如果在身體狀況沒有恢復完全的情況之下,再繼續從事激烈的運動,就非常容易產生運動傷害,所以,運動完一定要創造一個好的恢復環境,例如,足夠的水分,營養均衡的飲食,品質良好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只要身體確實恢復,那麼因為疲勞而導致的運動傷害就會減很多。
(三)疼痛不該忍,疼痛是警訊!
對運動訓練來說,疼痛並非不好,疼痛是一種警訊,疼痛就像是屋子裡的煙霧警報器,當煙霧偵測器響起的時候,表示要趕快找到起火點並且撲滅火源,絕對不會是趕快去把煙霧警報器關掉就好,或者直接無視煙霧警報聲響大作吧!所以,當疼痛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檢查身體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是不是應該修正訓練的方法,調整訓練量,改掉不正確的動作,改善有問題的裝備,例如,有人打網球都只用手臂的力量,而不是用身體旋轉的力量揮拍擊球,導致手腕或手肘長期發炎;又例如有些跑者穿著不適當的跑鞋做訓練,而導致腳踝或者膝蓋的肌腱反覆發炎;又或者,某些人是因為臀肌的力量不足,導致所有的壓力都在膝關節承受,所以只要一打球就膝蓋疼痛,如果可以找到疼痛背後的原因,並且好好的矯正治療,那麼,不僅不會再次受傷,在問題解決之後,往往能夠變得更健康。
(四)動作錯誤造成反覆受傷!
很多人以為發炎只要休息就會好,運動傷害只要不運動就會好,其實,這個觀念有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運動傷害會發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不根除這個原因,即使治好一次,後續運動傷害還是會反覆發生。舉例來說,某個網球選手肩膀疼痛已經好幾年了,但是不管怎麼治療效果都不好,尤其是發球與高壓扣殺疼痛是最劇烈的,後來只好請網球專業教練,看一下他的發球影片,這才發現在擊球瞬間,他的手臂過度後展,導致肩關節前側承受過多的壓力,進而造成間關節發炎,因此,發球動作的錯誤才是真正導致他肩膀受傷最根本的原因,除了正確的治療之外,還需要修改動作,才能避免傷害再度發生。
每種運動都有所謂的「標準動作」,而這對於運動愛好者的最大意義,是在於保護身體免於傷害,所以,並不是只有選手才應該動作標準,如果可以的話,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好的技術教練,儘量使用正確的動作,這樣就已經可以避免掉許多運動傷害了! 參考:凃俐雯醫師「運動功能修復全書」
發表在:「2022基隆市青少年網球運動發展協會年刊」
由凃俐雯醫師授權轉載
資料來源: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