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專題

2025/03/18 當健身成為「咖啡文化」般的存在《運動訓練讀書會》


當健身成為「咖啡文化」般的存在

2010年,「加州」與「世界」World Gym

完成整併,兩大外商大型俱樂部的10年爭奪戰,就在「加州」出售在台6家據點中悄悄結束了…

備註 : 加州健身房在2000年進入台灣;世界健身房於2001年進入台灣,晚了一年

初期兩家的健身房家數、規模、企業待遇等等,均以加州健身房為大。

直至發展後期,兩家健身房競爭趨於白熱化,最後World Gym以更穩健的財務能力 (月扣制收費)扛過了「2008年金融大海嘯」,完成了賽道超車「烏龜打敗小白兔」的故事。

這是台灣健身房商業史上,一場非常值得紀錄與研究的戰役。

這一戰(購併案),讓World Gym一躍成為台灣健身產業的新霸主,開始與其他品牌產生了巨大的家數差距。

而同樣的也有許多市場的悲觀人士,認為台灣健身房已經趨近飽和了,所以加州健身房才撤退台灣市場,回去固守中國香港市場。🙁

當時許多產業人士是抱持如此看法…

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之後World Gym經過兩年的時間消化完了加州6家點的會員紛爭、人員組織重整後。

2013年開始便開始在多個指標據點插旗(例如:新北板橋、新竹巨城、桃園林口…等)。

更再接下來的幾年以摧枯拉朽之勢,每年穩定展店7~10間,更開創了其他品牌(Fitzone、Express)等場館型態。

而這,就在大家說【台灣健身房飽和】之後的3~5年後發生 (2013~2015年) ….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啟示 ?

許多時候,你以為的「低點」,事實上,是相對高點,你以為的「高點」,是絕對的低點,要不然就不會有一大堆人在股市中慘賠,黯然出場了。

所以…大家都以為【趨勢】是一種很明顯,且火熱猛烈的燒向每一個產業的每一個面向,就像是疫情、或是AI、區塊鏈這樣,一下子就發生了。

但事實上,【趨勢】都是潛移默化、悄然發生的,它往往很靜,靜到你不知道它有在動…

但等到它築底形成時,你已經在它的甕中了,你儼然成為甕中之鱉,你能做的只有順從~

🛑所以…【健身產業】是否已經過熱?

討論這個議題其實沒有意義,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會造就英雄,而「英雄」也會帶起任何一個時代。

就好像台灣人最喜歡的創業選項 : 「開咖啡店」😗一樣

咖啡店在星巴克進駐前,台灣已經有些本土品牌的咖啡店了,而在星巴克於2007年左右說服美國總公司,開始推動行銷策略「買一送一」時,已經有人說咖啡店飽和了~~

而在幾年的時間裡,星巴克持續展店,而且成功把在路上拿一杯星巴克的飲料塑造成一種「流行配件」時,台灣人喝咖啡的文化,已經悄然成形。

而後來各大超商也加入了這一場【咖啡大戰】☕️,用便利、便宜、快速搶佔更大的咖啡市場,這時候2016年,人人都說咖啡真的沒機會了。

「內用」的會去星巴克;「外帶」的會去超商,

然後少數的中間用戶被某些品牌搶走。

幾乎市場已成為了這樣【壁壘分明】的局面。

但是你知道嗎 ??

卻有一家獨角獸企業約在2017年開始大幅展店,以每月十幾家的數量在台灣各地插旗,至今全台已經有超過550間,逼近600間門市,這個品牌就是【路易莎】 。

這一家懾伏超過10年的品牌(約2006年創辦),為何選在2017年前後開始大幅展店,而且以什麼方式進入市場?

獲得消費者青睞 ?❤️

首先,它找到了【中間價位】💰的市場 !

前面我們提到內用是去星巴克,外帶是超商,而這兩個價格帶一個是1百多元,另一個是50~75元,那麼這之間的價格帶就有操作的空間。

所以【路易莎】就鎖定了80元~100元的咖啡市場,而且用外帶店、內用店兩種模式去在各地區迅速插旗,帶起話題,以及收攏用戶。

甚至在許多內用咖啡店在提高「翻桌率」時,

【路易莎】反而提供桌椅給需要讀書、準備考試的考生,甚至「插座」,

讓考生,以及需要辦公空間的SOHO族,一個安穩的環境,

且為了提供他們一日三餐的困擾,更開始提供許多熱食,這個舉動雖然無法帶來龐大營收,但確實有收攏另一票鐵粉。

現在年輕人約談事情、聊天聚會的地方,開始不再是麥當勞,而是多了個選項【路易莎】

所以如果咖啡店都可以實現【品牌逆襲】,身為新興產業的健身房,難道不可能嗎?

我們可以思考:

當咖啡店成為了文化、生活習慣,

咖啡廳就變成了另一種意義的延伸: 「社交、生活品味、放空」場所,家以外的【第三空間】

相同,當健身/運動成為了文化、生活習慣,

健身房/運動教室也會變成了另一種意義的延伸: 「身材展示場」、「生活態度」、「同質性社交圈」的打造。

而這,便是未來健身房型態的變化與獲客機會,

健身房其實不僅僅是「健身房」…



由運動訓練讀書會授權轉載
資料來源 : 運動訓練讀書會 FB粉絲專頁

相關⽂章